2018-04-09 11:35
来 源:
新华网原标题:北京近半逝者选择节地生态安葬
从“入土为安”到“骨灰撒海”,北京市推行殡葬改革20余年显成效;今后生态葬补贴有望进一步增加
今年清明前夕,全国首艘骨灰撒海专用船“国宾9号”在天津滨海新区国际邮轮母港码头起航。自1994年以来,北京市已经举行了446次骨灰撒海活动。
近年来,北京市出台多项政策,对骨灰撒海等自然葬进行补贴,越来越多的市民选择了自然葬。据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介绍,2017年,生态葬已经占北京全年总的安葬量的44%,每年的增幅还在上升。
从“入土为安”到“骨灰撒海”,北京市20多年来的殡葬改革在近几年显现出越来越明显的成效,殡葬观念上的移风易俗也悄然在市民中生根。
4月5日,市民前往万安公墓祭奠。将骨灰盒放入墙内骨灰格的立体安葬方式,成为众多家庭的选择。新京报记者 陶冉 摄
现场
海魂之歌中将逝者骨灰撒海
2018年4月2日,天津滨海新区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国宾9号”的轮船在三声悠长的汽笛声中收锚起航。这一天,这艘全国首个“骨灰撒海”专用船开始了它的第一趟工作航程,它将分2批完成62份骨灰的海撒任务。这些逝者里,年纪最大的是一位100岁的老奶奶,最年轻的是一位35岁早逝的母亲。
上午9时许,第一批从北京出发的骨灰撒海车队抵达天津港国际邮轮母港码头,逝者亲属们相互搀扶,登上了客轮。在他们的身后,一起“登船”的是30多份逝者骨灰。黑底白字的“国宾9号”标牌挂在船舷的醒目位置,船尾的甲板比正常客轮略大,二层栏杆上4个白色的花圈写着“魂归大海”4个字,让整艘船显得庄重。
“他们走了,带着对家人的无限眷恋,告别了这个世界;带着曾经拥有过的爱与情,安详地离开了我们。”随着轮船缓缓驶离港口,主持人宋朝舫开始主持告别仪式。
在轮船的排水声和船舱内的音乐声中,工作人员将逝者的骨灰敬送到参加海撒的亲属手中,家属们有的用手轻轻擦拭着骨灰盒上的浮尘;有的注视着骨灰盒上贴着的名字;还有的把脸颊贴在亲人的骨灰盒上。
告别仪式结束后,轮船到达骨灰海撒的海域。客舱内响起了《海魂之歌》,主持人引导逝者亲属按顺序到轮船的甲板指定区域播撒逝者的骨灰。
这艘全新的轮船分上下两层,一层客舱设置了168个座椅,配置了大屏幕和音响设备,便于在这里举行告别仪式。二层有4个包厢,设置了50多个座位,行动不便的亲属可以在二层包厢里通过电视直播来观看仪式全过程。
2017年,北京海撒的骨灰2675份,占北京市年遗体火化总量的近3%。“从几十份、几百份,到两千多份,二十多年来,到达这个比例,很不容易。”八宝山礼仪公司副总经理王德东告诉记者,北京市的骨灰撒海活动自1994年5月开始实施,迄今已举行446次。
八宝山革命公墓北山生态墓园内的一处园林景观实为生态葬式“树葬”。逝者的骨灰盒埋葬于大树之下,墓志铭刻于石头之上。 资料图片/新京报记者 卢淑婵 摄
现状
老龄人口剧增 公墓用地吃紧
“入土为安”是中国人千百年来的殡葬传统。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环境承载能力的制约,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力推行的遗体火化目前已在城市中基本普及。然而,人死后,遗体装棺、埋葬入土、竖立墓碑、雕刻墓文,亲人好友逢时祭扫等风俗很难轻易改变。
北京市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实施骨灰海撒,最开始推行时碰到了不小的阻力。“当年我们到街道社区宣传骨灰海撒,告诉老百姓这是一种‘节地生态’的安葬方式。老百姓不理解,有的社区居民还把我们的宣传单给撕了下来。”市民政局一位多年从事殡葬管理的工作人员回忆。
“移风易俗的工作,你们没做不知道,我告诉你们,真是难啊。”昌平区民政局副局长孟庆宝说。昌平区是明代帝王陵墓所在,环山绕水、草木茂盛,被认为是下葬的“风水宝地”,同时也是北京市殡葬改革的重点区域,可谓生态葬推行的“牛鼻子”。
“过去在昌平,选一块风水好的地方就葬人,凿大墓、立大碑,这样的事情多了。别说海撒,就是公墓建得要让老百姓接受,都不容易。不过,殡葬改革,再难,也要做。”市民政局一位工作人员说。
据北京市卫计委相关数据显示,北京市年死亡人口数量已经从2000年的67977人,增加到了2015年的86007人。今年1月,北京市统计局发布消息:北京市常住人口出现了20年来的首次下降,而死亡人数的增加是其中一个重要因素。
北京统计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庞江倩在今年1月19日的发布会上向媒体介绍,北京2017年出生人口比上一年减少了约5000人,但死亡人口比上一年增加了2000多人。据北京市民政局数据显示,2017年,北京市全市火化遗体数量达到了9.7万具。
全国的老龄化速度日趋加快,北京的老龄化程度也日益明显。全国老龄办副主任吴玉韶介绍,我国从1999年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到2017年的18年间,老年人口净增1.1亿。去年10月底发布的《北京市老龄事业和养老服务发展报告(2016年-2017年)》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市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约329.2万人,老龄化比例超过24%,居全国第二。
一方面是老龄人口、死亡人口的剧增,一方面是公墓用地越来越吃紧,更为重要的是传统殡葬方式、祭扫形式带来的环境压力。比殡葬观念改变快得多的,是墓地的价格。“死不起、葬不起”曾一度成为北京市民议论的话题。
“近十几年来,全市没有再审批增加一个经营性公墓。全市33家公墓的面积多年没有增加,土地是稀缺的。不过,‘死不起、葬不起’的结论是靠不住的,这个问题根本上是殡葬观念的问题。”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
2018年4月2日,天津市滨海新区国际邮轮母港码头,全国首艘骨灰海撒专用船“国宾9号”首航,来自北京的逝者亲属们正排队登船。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
举措
增加生态葬补贴并改善墓园环境
在公墓用地越来越稀缺的情况下,又想墓地大、又想离市区近,自然不再现实。在这样的情况下,生态殡葬改革也有了更多可以作为的空间。
2016年,民政部等九部委发布《关于推行节地生态安葬的指导意见》,提出积极推行不占或少占土地的生态化骨灰安葬方式。要求城镇公益性公墓提供树葬、撒散、骨灰存放、小型墓等多样化节地生态安葬方式。
而在这之前的2015年,北京市就重点推动生态节地殡葬改革,要求生态葬比例到2020年达到50%,并将骨灰撒海的补贴从2000元提高至4000元。
“绿色生态殡葬强调遗体处置无害化、骨灰安置生态化、服务环境的园林化、祭祀行为的文明化。未来北京有墓地的区都要建设一处绿色墓地的示范园,骨灰生态安葬比率达到100%。全市经营性公墓均要设置骨灰景观撒散区。”李红兵说。
2016年,北京市先后制订出台《关于健全本市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激励机制的实施意见》和《节地生态安葬补贴管理办法》。从2009年开始,北京市就为城乡无丧葬补助居民丧葬补贴,标准为5000元。自2009年至2017年,全市发放城乡丧葬补贴共计173015份。
节地生态安葬的相关政策出台后,在这份丧葬补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更多的生态葬补贴。例如,选择海葬、自然葬都将获得全免费服务。北京市对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选择立体骨灰安葬的也实行免费;其他市民每个格位由市财政补贴1000元。
一方面是补贴、服务,一方面是拓宽生态葬的产品供给。
中国殡葬协会原会长戚学森直言,习俗的改变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而除了传统观念的影响,生态葬是否过于简陋、墓地生态葬的产品设计和服务项目都影响着市民的选择。
北京市不仅要求公益性墓地必须开辟生态殡葬区域,还对生态葬的环境提出更高要求。八宝山革命公墓的生态墓园融真园可谓是北京生态葬设计的“大师之作”。与其说它是墓地,毋宁说更像幽静的小公园。
园内种植了大规格乔灌木30余种600余株,小规格花灌木1000余株,绿化覆盖率达到95%,包括草坪葬、树葬、自然石葬、景观石葬、水葬、花坛葬在内的六种自然葬式墓穴面积均在0.48平米以下。各种葬式错落有致,与周围的绿树青草融为一体。如果不是祭扫的鲜花和地上的石碑,很难让人觉察这里是一片墓地。
八宝山革命公墓副主任吴新梁介绍,截至2017年,八宝山革命公墓共存放骨灰3.8万份,其中采取骨灰存放、树葬、草坪葬等生态葬法的已占到总量的95%。
解决土地、环境和人口殡葬矛盾的问题,北京市的生态殡葬改革成了一把钥匙。
今年清明节前夕,李红兵向媒体记者通报,近年来开始推行的自然葬等各种的生态葬法,形式越来越多,大家接受的也越来越多。“2017年,生态葬已经占全年总的安葬量的44%,而且每年的增幅还在继续往上走。”李红兵说。
转变
“离开了,最好的方式是回归自然”
青山绿水,天寿寄情,致敬生命,融于自然……4月3日上午,昌平区“公益节地生态集体安葬仪式”在北京天寿陵园举行,8位逝者在天寿陵园以自然葬的形式长眠于地下。这也是昌平区首批实行自然葬的逝者。
年近七旬的金大爷是昌平区南口镇的居民,今年,父母的墓地没有续租,他把坟迁到了天寿园,进行了自然葬。
“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块青山绿水,安葬我的父母。人死了,就是要回归自然,我未来也是。”金大爷说,“自然葬既是生态节地,给资源环境减少了负担,也给后辈们打理墓地、祭祀减少了负担。现在人多忙啊,公墓里那些没有人祭扫的墓,多可怜啊。”
天寿陵园设计师杨文静介绍,园区500余平方米的自然葬草坪首期可安放骨灰1600余份。家属祭奠可以向陵园的网上纪念馆提供逝者的照片等信息,大约花费一周左右的时间制作完成逝者的祭奠平台,家属便可以远程祭扫。
孟庆宝告诉记者,目前昌平区6家经营性墓地和7家公益性墓地都已经开辟了节地生态安葬区,提供树葬、花葬、草坪葬、自然葬、立体格位存放等多种安葬服务,目前已有4000余份骨灰采用了生态节地安葬。根据相关政策,对于选择自然葬的逝者,可免费享受基本殡仪服务,此外,每份骨灰由政府向相应的陵园补贴4000元用于支付服务费用。
北京市的生态安葬改革还在继续。
新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健全本市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补贴办法》,明确要求对选择骨灰海葬或者骨灰自然葬的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除给予政府补贴,还减免遗体接运、遗体冷藏、遗体整容、遗体告别、遗体火化、骨灰存放等六项殡仪服务的基本费用。
北京市还明确,根据骨灰海葬、骨灰自然葬、骨灰立体安葬等节地生态安葬补贴实施效果,要进一步研究拓展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其他节地生态安葬补贴政策。未来,补贴政策有望进一步增加。
一些区在市级补贴政策的基础上又加大补贴力度,顺义出台《顺义区生态葬奖励办法》规定,采用海葬、深埋、不留骨灰和骨灰深埋不留坟头等符合生态葬安葬形式安葬逝者骨灰的,在既有补贴的基础上再给予每份骨灰一次性5000元奖励。
今年4月2日,来自海淀区的李女士和家人登上“国宾9号”骨灰海撒船,送别她的父亲。“这是我父亲的遗愿,希望把骨灰撒入大海。我们以后也想学着他这样走。人的生命是这个世界给的,离开了,最好的方式就是以最朴实的形态回归自然,大海是生命的起源,海葬让我们回到了开始。”李女士说。
“殡葬观念的改变基本上以20年为代际,两代三代之后可能生态安葬的观念大家能够广泛接受。在推广生态殡葬过程中,政府努力参与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戚学森说。
■ 链接
节地生态葬有哪些主要方式?
●立体安葬
立体安葬包括骨灰墙、廊、亭等几种形式,即将骨灰盒放入墙内骨灰格位内。
北京市大多数经营性公墓都开展此项安葬服务,目前政府对长青生命纪念园立体安葬服务进行补贴。长青园骨灰墙每个单格骨灰格位统一收取3000元,服务期20年。对重点优抚对象和享受本市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待遇的对象实行免费,所需费用由市财政负担;其他市民每个格位由市财政补贴1000元,由市民个人负担2000元。
●骨灰海葬
遗体火化后,将骨灰撒向大海的一种不留骨灰的安葬方式。
对北京市户籍亡故居民骨灰提供免费海葬服务。申请海葬需提供三方面资料:一是关于逝者的户籍、遗体火化或骨灰存放证明;二是关于家属(或其他特定委托人)对逝者骨灰处置权的证明;三是关于随行家属人数和身份证件的复印件。同时携带逝者骨灰。北京市骨灰撒海办公室设在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三个办理网点包括北京市殡仪服务中心;八宝山殡仪馆办理处;东郊殡仪馆办理处。
●骨灰撒散
骨灰撒散指逝者骨灰深撒于土地,自动降解。
目前福田公墓、太子峪陵园、温泉公墓开展骨灰撒散服务。骨灰撒散区内有园林、有雕塑,三季有花,四季常绿,自然景观优美。骨灰撒散价格较低,每位逝者的安置费大约在千元以下,甚至免费。北京市民政局表示,试点工作结束后,未来5年,北京市33家经营性公墓都将建设一处“景观骨灰撒散区”。
●树葬、花葬
树葬是指把骨灰葬在树木周边。花葬类似树葬,采取骨灰深埋的形式,此后再在泥土表层种上花卉。
据长青生命纪念园工作人员介绍,长青生命纪念园的生态树葬不保留骨灰盒,把骨灰放入一个可降解的泥坛中埋于地下,经过雨水的浸泡等作用,泥坛降解,最终泥坛和骨灰一起融入大地。树木旁边会有护栏,安葬完亲人后,工人会在护栏上刻上阿拉伯数字,市民可根据编号前来祭拜。
花葬是思亲园推出的特色生态葬项目,价格为6000元,包括入土和后期花卉的维护费用,如果有花朵枯萎,会重新栽种新的花朵。(记者 吴为)
责任编辑:
北京民福职工帮扶中心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博二维码
Tel:010-82000138 ??E-mail:kf@mfzxcn.com ??QQ:2875381476
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17号金澳国际写字楼2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