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专家和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有机会跟大家分享,关于新的养老模式,特别是长期护理险的一个思考。
十九大报告当中提出构建推出医养结合,加快养老事业的发展,特别是要让失能老人,或是失能的人们更有尊严和体面的生活。弘扬传统美德,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稳定,促进养老社会服务产业发展和拓展,这是一个重要的举措。
长期护理险要解决什么问题?主要还是老龄化的阶段,即将到来的快速老龄化阶段,到2020年,我国老龄化人口将达到2.48亿。第二阶段到2050年是加速的老龄化阶段,人口将增速到2.7亿,到重度老龄化时峰值将达到4.37亿,老龄化规模基本稳定在这样一个格局,我国是全世界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
中国老龄化趋势引起了长期护理的需求,为了能够更有尊严的生活,发达国家和地区加紧了研究和推进。因此,长期护理保险在中国应运而生,2016年全国在5个城市和2个重点省份启动,使老年人更有尊严的生活。
60岁人群以上的患病率是全人口的3.2倍,人工智能给失智失能的人带来一定的好处,但是人的肌体随着年龄的增加疾病的增多和整个医疗资源的消耗,使长期护理险在人群当中成为必要性。
老年人变化的轨迹,特别是到了60岁以后,特别是85岁以后的急速衰弱, 15%的老年人基本生活需要照料,不能完全自理的老年人占15.1%,7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到40%,全社会老年人依靠子女照顾的占50%,和配偶一起生活的占15%,依靠保姆的占7.3%,上海16个区中抽取了100个居委会,访问了1000位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发现身边无子女的老年人占54.3%,女性独居平均年龄为72.8岁,100岁以上的老人大部分都是独居较多。我看到一位105岁的老妈妈虽然身体特别好,也擅长打太极拳的运动,但是需要有社会对她的支持,老年人的日间照料都是首选的,在一些沟通渠道上有更多的照顾,生活中依靠子女照顾的比较多。据调查,高龄老人中60.85%需要子女的照顾。
对家庭、对社会,对失能的老年人来说是一个护理难题,是重大的民生工程。从国内长期的护理保险发展来看,人社部2017年已经颁布了相关意见,觉得在青岛和上海推进,在青岛做了大量的推进,为我们开展工作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上海找三个区先行先试,现在是全面推进,当时制定的政策,在指导意见以后,上海有一个贯彻落实的实施办法,即60岁以上的覆盖到职工,然后是城镇居民,然后是城乡居民,最后实行60岁以上的全覆盖。
试点过程当中,不同的国家不同地区不一样。例如65岁以上退下来的老年人,我们现在有4种情况,一个是试点仅仅覆盖城镇职工的参保人,之后推到城乡,接着是部分城乡居民,最后是城镇居民到城乡居民全覆盖。从上海来说要做到全覆盖,宝山区里试点的农村地区,特别是外地务工人员在农村里进行工作的部分人群是没有覆盖到的。我们要在农场或农庄工作的人群中推广实现社会保障、医疗保障和养老保障的全覆盖与制度衔接。
前期青岛试点的除了调整基本医保统筹基金以外,其他的试点单位地区都是用多渠道资金筹措,主要有三种模式:一个比例投资,按照工作期工资比例确定一个比值的,例如上海职工单位为1%,个人的0.1%,但是个人还没有交;第二,不同的部门根据地区的投资水平来确定标准;第三,混合标准,城镇的居民筹资,主要根据当地的财政水平,财政的负担能力。
从国外的长期护理险的经验,很多国家是20世纪以后建立的,经过一段时间可以看到荷兰是比较早的,从1968年开始,美国是70年代中期,以色列、韩国和德国都在不同程度上建立,值得我们借鉴。英国、欧洲、瑞典、奥地利的资金来自于国家的收入,低收入的老年人是普惠性的福利方式,美国是个人资源,走市场化的道路,前几个国家是津贴制的。混合模式主要代表是法国,除了日常的津贴,还有医保康复、社会医疗保险来承担,我们可以借鉴这些模式。
整体来看,都受到各个国家社会传统,执政文化和民众的观念,再加医疗卫生体系的特色不同,大部分将护理险变成切实的服务,有政府强制力的参与实现人口覆盖面的目标,成为一个社会性的保险制度,体现了商保、社保有机结合,居家护理为主,实现支付有限,合理定义的医疗边界。美国、以色列、德国、日本、韩国为代表的,在立法上都有国家的护理保险法得到保障。服务类型也是不同的,有居家的4种不同的形式,既有医院当中经过特殊评估的,手术以后,或者说在护理当中的,更多的是居家的,还有社会组织的,还有护理站的,我们现在就是护理站,还有养老院,现在政府补贴以后,有了叠加,有交叉,也有取代。看制度怎么衔接,有多种形式的,按6级进行分类。我们遵循了三个原则,一个是护理保险尊崇医疗保险的原则,一个是护理保险尊崇养老保险的原则,还有一个互助共计的原则,对各个国家进行了分析,这个之后再探讨。
长期护理险的资金问题,包括资金的筹措和费用的支付,一般政府和财政人员交费由两部分构成,跟各个国家老龄化程度有关,老龄化程度越高费用越高。跟国家财力相关,国家财力越高费用越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家的重视程度。
从这个当中可以借鉴,护理模式可以是居家的机构为主,满足需求,从国际经济来看长护理保险主要对失智失能的,方式多样化,可以是现金的,可以是提供服务的,家属通过家属专业评估,鼓励专业护理,由家属提供服务,通过向家庭提供社会加贴社会保险进行鼓励,中国好的制度一定要有好的文明的诚信的社会次序来保障,不然好产品在我们这儿也会严重失实。
宝山区的上海吴淞口国际邮轮港是亚太第一大邮轮港,也是世界上第四大邮轮港,港口的条件非常好,乘船出行也是全世界老年人选择最多的旅游方式,最长的86天,也有三五天的和七天的短期旅行。
中国人民一定要培育起相关理念,现在大家比较害怕居家的护理会走上邪路,对失能老人还有对家庭道德有评估。同时,既要有效对于医疗资源的使用,同时又不能过多的占用医疗资源,让康复护理,甚至我们的这些资源有机结合起来,使资金的用途和后续的护理保障有机衔接。
另一方面,政府养老基金或者医保基金也要相应开展起来,因为现在上海是在医保基金范围内,划出来金额有多少?先试点,大概有多少量,宝山区是2千多万,稳固以后,今后就在制度设计上,可持续发展上,就像工伤保险一样,个人能不能拿出来五百万做保障,政府对于养老基金的设计,以及市场的发展推动,需要认真研究体系的问题。
在长护险上,国内有15个城市在推动,保障力度较低,评估比较简单。保险公司开展的途径,有社会购买资金、购买商业保险补充的,也有针对个人客户寿险当中护理+产品的,也有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人寿保险模式里的护理险。
从长护险的垂直角度来看,社会的救助慈善和商业保险平等的制度衔接,从护理城市上也是一个多层的,解决制度全覆盖,分医疗照顾的体系和生活照顾的服务体系,和长期照顾体系相互之间的衔接。
如何进一步发挥长护险在现有医疗模式中的对策研究,有以下几个方面:一个是保障方面,长护险对长期处于失能状态的人员保障,重点解决重度失能的相关医疗护理的费用,试点地区根据基金的承受能力确保具体人群的保障内容,我们主要是指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调整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
参考来说,主要是职工基本的养老保险人群,随着刚才讲的几种模式上进一步扩大,平衡资金的筹措和需要,合理确定参保氛围,调节职工医保费用的途径,能不能建立一个相当于生育和工伤的保险基金的一小块,这样才能可持续发展,能够使得筹资的水平,切实保障长护险的运作。
等级提供的方式和差别化的待遇政策要比较完善,上海有一个具体操作办法还是非常可行的,即基金管理。长护险参照现有的保险基金,基金单独管理,专项专用,能不能更好的运用市场的机制和基金管理的办法,有效的进行推进。
服务人员的等级有一个培训,社会组织管理和基金,对于服务质量的认同,建立第三方监管机制,加强对护理行为的监管和护理费用的确认,经办管理,整个流程,整个管理模式必须有一个有效的制度和监管的要求。
充分发挥商业保险各类社会机构作用中提高我们的水平,如果政府做,不用社会机构和保险来运作的话,在很多运作上有更多瑕疵。要尽快建立基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将护理保险嵌入到居家养老的体系当中。我们特别强调的,社会保险制度当中,特别是长护险当中,还要强调职业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社会公德建设。
以上是对整个长护险当中的一些思索和探讨,供朋友们批评指正,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