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14:43
来 源:
人民日报《人和吞食者》 |
《中国科幻》 |
《胶囊》 |
《三体》 |
国际科幻小说大奖“雨果奖”颁奖典礼于8月下旬落下帷幕,N.K.杰米辛的作品《巨石苍穹》摘得桂冠,令科幻小说这一文学类别再次引起全球读者关注。将视线转向中国,中国科幻文学近年来在国际上表现抢眼。2015年,刘慈欣凭借科幻作品《三体Ⅰ》(英文版)获得“雨果奖”;2017年,《三体Ⅲ:死神永生》(英文版)再次入围“雨果奖”,虽然最后与奖项擦肩而过,却仍旧说明中国科幻文学在国际范围内愈发受到重视。
获得“雨果奖”后,包括《三体》系列小说在内的中国科幻文学作品迅速引起国际文学市场关注,这其中也包括德国。2017年2月,郝慕天翻译的德文版《三体Ⅰ》登上德国《明镜》周刊畅销书榜,位列平装虚构类作品第四名。2017年6月,德文版《三体Ⅰ》获德国重要科幻文学奖项库尔德?拉西茨奖最佳外国小说奖。2018年3月12日,由白嘉琳译成德文的《三体Ⅱ?黑暗森林》在德国出版,这部译成德文后长达800余页的中国小说,很快也登上《明镜》周刊畅销书榜。
中国科幻小说在德国掀起译介高潮
对于《三体》在德国文学市场上引起的关注,德国翻译家马海默并不感到意外。他认为,科幻作品一旦获得“雨果奖”,整个国际市场的大门便已打开。郝慕天对《三体Ⅰ》在德国的销售情况很满意。她认为,现在中国科幻作品在德国文学市场上非常受欢迎,人民文学杂志社将《路灯》海外版的下一期主题确定为“科幻”,是符合读者需求的好选择。
目前,刘慈欣等人的其他作品也在德国陆续翻译出版。在马海默看来,《三体》使中国科幻文学在德国掀起一个译介高潮,但整体而言,每年只有十余部中国文学作品译介到德国,作者也仅限于刘慈欣等,其他科幻作家的作品比较少,目前中国科幻文学在德国的译介范围仍然有限。此前,德国读者对于中国科幻文学可谓知之甚少。上世纪80年代中期,包括叶永烈的《腐蚀》等8部中短篇小说在内的中国科幻小说集和老舍先生的《猫城记》被译成德文翻译出版。此后中国科幻文学在德国的译介工作进展相当缓慢。
德国柏林自由大学青年学者施莉可以中国“80后”“90后”作家的科幻作品为研究对象,对德国主流出版社仅推介刘慈欣等的做法表示不解,在她眼中,中国还有很多值得译介的优秀科幻作品。为使德国读者有机会接触到这些作品,柏林自由大学学生卢卡斯?杜博罗筹办了一本名为《胶囊》的杂志。《胶囊》第一期已于2017年6月出版,介绍了中国作家迟卉的科幻作品《虫巢》。2018年这本杂志即将推出第二期。
回顾近年来中国文学在德国的译介推广过程,类似的高潮并不鲜见。2009年,中国成为法兰克福书展主宾国,前后一年中,德国集中出版、再版了众多中国文学作品。2012年,中国作家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后,曾长时间不为德国普通读者关注的莫言作品开始走进大众视野。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过程中,这种因一些特别事件或特别关注点引发的集中译介,在起到有效推广作家作品的同时,也具有零散、随机和缺乏系统性的特点,时常会随事件失去时效性或关注点冷却而结束,有时也会造成在译介作品选择上过度以商业利益为导向,值得我们注意和思考。
“不一样”的中国科幻小说
打开德国亚马逊网站,读者对德文版《三体》多有评价,其中“不一样”是频繁出现的关键词。一位读者评论道:“如今一些作家和出版社都不关注创新和作品质量,很多作品都是‘炒冷饭’,让我感到无趣,而《三体》却不一样。”另一位德国读者则这样评价说:“我是多年科幻迷,我认为凡是能够带来全新理念的作品都值得一读。《三体Ⅰ》全新而大胆的思路让我着迷,现在第二部也是如此。”显然,中国科幻文学与西方科幻文学的“不一样”,是引起部分读者阅读兴趣的重要原因。
科幻小说这一文学类别在西方首先出现在英国,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在西方文学中,科幻小说已形成稳定的文学流派,出现过大批优秀、高产的科幻小说作家,数十年后依然拥有稳定的读者群。然而,与任何一种历史悠久的艺术形式相同,流派一经形成,难免固化和套路化,继而造成这种艺术形式的衰落。《三体Ⅰ》获奖时,刘慈欣就曾经提出,当前科幻文学实际正处于整体衰落的过程中。究其原因,诚然一方面如他所说,支撑科幻文学的“科技的神奇感消失了”,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不断重复的“俗套”导致读者审美疲劳。在这种背景下,中国科幻文学迥异于西方科幻文学的思路与情节,给读者带来耳目一新的感觉。
好的文学作品“走出去”,文化陌生感常常是难以逾越又必须跨越的障碍。对于数量庞大的德国读者而言,“看不懂”是造成他们难以接受、读懂,继而喜爱中国科幻文学作品的主要原因。施莉可认为,以《三体》为例,小说中包含的大量与中国文化、历史相关的内容,令不熟悉这些背景知识的普通德国读者在阅读时感到不明就里,形成阅读障碍。此外,有的读者还认为,中国的历史文化,以及其中蕴含的人生观对于“仅接受过普通教育的欧洲人”来说相当陌生,同时中文名字也让他们感到难以记忆,这些都对德国读者全面理解作品内容造成一定影响。
其实,因文化陌生感造成的接受困难并非科幻文学独有,它是所有走出国门的中国文学共同面临的问题。无论古代经典,抑或现代作品,都或多或少令对中国不甚了解的普通德国读者感到“看不懂”,从而影响其民间传播。而一部作品是否能在走出国门后真正落地生根,恰恰取决于它在民间的传播情况。要解决“看不懂”的问题,让作品被普通读者了解和喜爱,不但要依靠好的译者与译着,更重要的还在于两国人民与两国文学之间能够真正达成全面的“相互认识”。
2017年,入围“雨果奖”的《三体Ⅲ》未能续写辉煌,冷静思考的声音逐渐多了起来。应该说,《三体》系列小说在德国和国际市场上的良好表现,让我们看到中国文学“走出去”已呈现出愈来愈好的态势。但同时也让我们认识到,包括科幻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在国门之外尚未深入民间,走入大众。在一次中德作家与译者的对话中,作家徐则臣谈到,现在中国文学融入世界文学的速度比较缓慢,但未来是光明的,因为中国文学的推介“一旦进入某个轨道之后,就会产生加速度。到那时,中国文学在海外就不会再局限于少数高端读者或研究者,会从精英阅读真正走入民间。”
责任编辑:
北京民福职工帮扶中心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博二维码
Tel:010-82000138 ??E-mail:kf@mfzxcn.com ??QQ:2875381476
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17号金澳国际写字楼2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