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6-14 15:14
来 源:
健康界众所周知,医院除了应有的资本属性,还需具有天然的“公益性”的协同,经营医院理念:用心服务患者,用心赢得患者,才会有医院“好口碑”。这样医院才具有可持续发展长久的可能。
公益性淡化是目前医疗服务体系存在的突出问题,也是医疗行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国家医改深度正在纵横发展,“公益性”这个语境,也该有一些新的解读,这是趋势使然。目前新医改方案中,引入了公益性概念,也许更多的是促进很多原本某些被颠倒的规则归位,并且让它成为一个约定俗成的说法。
事实上,公益性指的是基本医疗服务的普遍可及性和普遍可负担性,普遍可及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很方便的看病就诊,即解决看病难问题;普遍可负担性指的是城乡居民能够以可承受的价格看病,也就是解决看病贵问题。
从医疗需求消费者的角度看,希望既便宜又能快速解决疾病需求问题。如果要求公益性有一个更高层面的定义,那就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公益性指的是让老百姓大众“看得上病,看得起病,看得好病,少生病”。“看得好病”指的是尽可能提高医疗服务技术和质量,“少生病”则指的是做好公共卫生服务和城乡居民健康管理工作。
但,鉴于效率和公平是永恒的难题,医改曾多次集中出现“难”和“贵”这样一个比较级的形容词,说明“难”和“贵”这样的感觉一定是有对比的存在。除了吐槽抱怨之外,不妨思考一下这个问题的背后 “难”和“贵”是跟谁比,跟哪个时期比?
“难”说明过去很容易,现在开始变难了。“贵”说明过去的医疗服务价格可接受,现在的价格开始不能接受了。本质上是医院的供给与需求两端失衡,导致匹配成本变高了。
遗憾的是,截至目前,医疗卫生服务的“公益性” 至今还是一个含义非常模糊的概念,并没有一个明确定义。还是那种理论上的认为,公立医疗机构应该以公益为目的,属于民众公平享有的医药卫生服务,应由政府承担责任、提供保障,坚持公益性质;但是在不合理的机制下,大部分实际上已经成了名不副实的营利性机构。
在信息化时代,更透明的医疗服务价格、更个性化的医疗服务产品需求、更挑剔的就医体验,都需要医院服务匹配强大的供应链能力来保证。还有,医改方案提出的由市场提供高端、特殊的医疗卫生服务,实行市场机制。
首先,这种机制究竟对民营医疗会有多少影响,也许出于对民营医疗较为忽视这种原因,民营医疗则成为无关紧要的“边缘”。这种陈旧的看法,导致了社会对民营医疗认识的偏颇。
其次,个性化的医疗服务消费需求和高品质的医疗服务必然要允许更大量的医患关系问题的产生。譬如,病患者就医习惯是以感觉来描述所经历的服务体验,尤其在诊疗后,能否给医疗需求消费者以完整的“体验”来达成良好的就医过程。
显然,医疗服务供应链面临新的课题:消费者需求的提前洞察及消费者行为的预判。从源头的医疗服务到终端的需求消费,都需要基于消费者需求分析的准确服务量。相对来说,民营医疗坚守医院是市场实体,以盈利为目标,追求利益最大化则无可厚非。坚守公益性会承担过多的社会责任,担忧会影响到医院运营的财务制度、收益,伤害到股东的权益。
所以,很多时候民营医疗的公益性活动未必都能做好,通常讲的涸泽而渔的医疗服务市场营销就是这个道理。更多都是基于其经营现状,而不是以医院价值来论定。
我的观念很明确:现今民营医院的发展已经与当年的私营医院明显不同了,民营医疗应以一个新的公益性姿态,回归到医疗本质主流视线之中。这种回归需要认真思考民营医疗的服务定位是否需要改变,而不是权宜之计,做了再说。
需要清晰地界定:医院的事业是什么?将来会是什么?应该是什么?谁是医院的消费者?医院为他们创造的价值是什么?所有这些服务能力的取舍条件和加强各项医疗服务活动之间的配称性,除了日常医疗业务运营之外,民营医院更应对于运营的信任医疗有足够关注,因为真正的医疗服务魅力在于:医院能够站在离消费者最近的地方。
简言之,必须把公益性放到医疗服务的框架内,才能更好地看到医改新的变化。我的理解是这样:所谓公益性,不管是民营的还是公立的,仅仅存在投资主体区别,营利性与非营利性,也主要区别在医疗服务价格方面,只要老百姓喜欢,愿意接受医疗服务,愿意选择某一家民营医院,该医院又能提供的服务让群众满意,就说明这家医疗机构“公益性”强。谁也不会承认,一个没有医疗服务量的医疗机构具有比较强的“公益性”。
责任编辑:
北京民福职工帮扶中心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博二维码
Tel:010-82000138 ??E-mail:kf@mfzxcn.com ??QQ:2875381476
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17号金澳国际写字楼27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