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9-10 10:52
来 源:
中国文化传媒网本报记者 陈 璐
北京的9月,天高云阔,叠翠流金。近日成功举办的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硕果累累,中非领导人围绕“合作共赢,携手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这一主题,共叙友情,共商合作,共话未来,规划中非合作“路线图”。峰会人文元素闪耀,中非合作的文化通途更加坚实宽广。
人文交流成果举世瞩目
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内容丰富、成果丰硕,文化、教育、旅游等方面的交流合作备受关注,产生了令人瞩目的人文交流成果,拓宽了人文合作的路径。
峰会通过了《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和《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关于构建更加紧密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北京宣言》提到,呼吁各国尊重文明多样性,强调人文交流合作对中非人民增进了解、友谊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鼓励深化在文化、教育、科技、体育、卫生、旅游、媒体机构、地方政府等领域交流、互鉴与合作,持续巩固中非关系的民意社会基础。《中非合作论坛——北京行动计划(2019—2021年)》的文化部分提到,推动中非互设文化中心,继续鼓励和支持中非文化艺术团组参与对方举办的国际性艺术节;中方将继续支持非洲创意经济发展,对接《非盟文化和创意产业行动计划》需求,根据非方需要推进和扩大对非文化人力资源培训;中方将实施50个文体旅游项目,支持非洲国家加入丝绸之路国际剧院、博物馆、艺术节等联盟;鼓励和支持双方政府和业界在文化产业和文化贸易领域加强交流与合作等。
峰会期间,习近平主席还与出席峰会的非洲各国领导人举行双边会谈会见,多次提到中非携手打造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好“一带一路”,以及增进人文交往,加强教育、文化、媒体等领域的交流合作等内容。
文化元素亮点纷呈
从文艺演出到非遗展示,峰会期间,文化元素始终闪耀,亮点纷呈。参会的嘉宾、记者深切感受到文化的力量,并将这种感受传递给国际社会。
8月29日至9月2日,由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和北京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共同组织的“城市采访”系列活动在北京各地陆续举办。在同仁堂博物馆参观珍贵中医药文物、典籍及文献资料,了解同仁堂供奉御药的特殊历史和独特的中医药文化形成过程;在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展示中心探秘改革开放40年来中国科技发展历程,感受创新活力;在老舍茶馆品尝老北京特色糕点和盖碗茶,观看《闹龙宫》《含灯大鼓》以及手影戏、长嘴壶茶艺表演;在北京市规划展览馆了解城市总体规划,登临永定门城楼和景山万春亭俯瞰北京中轴线……10条参访线路让中外记者得以从不同方面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
位于北京国际饭店的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新闻中心,很多设计和安排充分体现了传统与创新、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如运用面部识别技术的储物柜、人工智能机器人,采用雷达感应多点触控交互技术、AR跟随体感触控交互技术的“触摸北京”互动区等十分吸睛;文化展示区始终人气旺盛,展台上摆放着《北京概况》《走遍非洲》等书刊和明信片等展品,中、英、法、阿、西、葡6种语言版本的《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尤其受到欢迎;魅力北京图片展、多彩非洲图片展以及可以体验“团扇彩绘”“京剧脸谱彩塑”“绳结艺术”等的非遗展示互动区,围满了兴致勃勃的媒体记者和参会人员。正如《苏丹论坛报》记者阿布达拉所说,新闻中心贴心的设计,架起了一座连接非中的桥梁。
携手并进走向未来
中非合作论坛成立18年来,中非合作成效显着,成果有目共睹。2015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约翰内斯堡峰会上宣布中非“十大合作计划”,其中“中非人文合作计划”重在通过文化、旅游、媒体、人员培训等合作,促使中国人民和非洲各国人民手牵得更紧、心贴得更近。近3年来,中非人文交流合作蓬勃开展,为中非深化团结务实合作夯实了民意基础。
据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许镜湖介绍,中非之间的人文交流越来越紧密,“中非文化聚焦”“中非文化人士互访”“欢乐春节”等人文合作项目受到欢迎。一系列签证和交通方面的旅游便利化措施也不断出台,赴非中国游客不断增加。此外,中国正在非洲实行“万村通”项目,要为25个非洲国家通电视。
人文交流成为中国人民和非洲人民在携手前行、同心筑梦进程中的有效助力。博茨瓦纳国际事务与合作部长尤妮蒂·道表示,“一带一路”不仅是物理上的互联互通,更是民心相通的桥梁。津巴布韦南部非洲研究与文献中心研究员塔那卡·奇萨认为,民间交往和文化交流应成为中非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增进了解才能更好地沟通交流,加深对彼此文化的认同,有助于中国和非洲国家共筑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喀麦隆雅温得第二大学教授埃尔维斯·恩戈勒关注“八大行动”中的能力建设:“中国不仅大力资助非洲学生赴华深造,更注重支持非洲的教育,帮助非洲国家在中非合作中积累宝贵的技术和经验。”
“如果说政治互信是塘,经贸合作是鱼,那么人文交流就是水。”非洲问题研究专家、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认为,中非应在相互尊重学习的基础上,共同创造一种基于双方历史文化与当代复兴需要的文明新形态。这必将造福中非双方,也会造福整个世界。
责任编辑:
新闻中心
app下载
微信服务号
微信订阅号
微博二维码
Tel:010-82000138 ??E-mail:kf@mfzxcn.com ??QQ:2875381476
北京市海淀区马甸东路17号金澳国际写字楼27层